教育大師懷特海《教育的目的》一書中指出:學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他們的自我發(fā)展之路,。從教10多年,對自己的教育目的認識僅僅是片面的感受,,朋友推薦的這本書,,我在平時認真閱讀,認真體會,,認真思考,。
作者在書中提出:教育的目的是為了激發(fā)和引導學生進行自我發(fā)展的一一個過程,要極力培養(yǎng)學生把思考和讀書成為一種習慣,,把學習成為一種需求,。還指出在生活和勞動中,不能利用和使用的知識是相當有害的,。而教育的核心是不能讓知識僵化,,要它充滿活力,活潑起來,。這是所有教育工作者的核心問題,。同時教育是讓學生更大程度地變得不同和具有差異性,讓每個學生都能夠按照他們自身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教育只有一個主題,,就是讓學生健康、快樂的成長,,擁有五彩繽紛的生活。反思我們現(xiàn)在,,由于教育的目的和課堂的模式?jīng)Q定了中國的學生會出現(xiàn)大量的厭學情緒,,從而產(chǎn)生了所謂的“差生”和“壞生”。我們沒有向?qū)W生展示生活的多姿多彩,,而只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完全采用的是填鴨式的教學模式。課堂上,,老師講,,學生聽;老師布置作業(yè),學生完成作業(yè),。在有限的時間里,,將各種各樣的知識擠壓教給他們,。北大教授鄭也夫把中國12年中等教育的現(xiàn)狀比作壓縮餅干。他說,,“學生的天賦和能力參差不齊,,傳統(tǒng)教育的做法往往是上壓下提。即成績好的學生會被限制,,而成績較差的學生會被逼迫去學習,,出現(xiàn)了伺候分數(shù)的現(xiàn)象”,而分數(shù)變成為了劃分“優(yōu)秀學生”同“差學生”之間的唯一衡量尺,。更重要的是我們在教學的過程中,,只是單純地教給學生解題的方法和問題的答案,并沒有傳授其思想,。只是單純得為了解題而解題,,為了考試而考試。鄭也夫教授精辟的論述,,已經(jīng)把我們在教育中存在的問題全部揭露出來,。我們認真去想想,這些用于考試的內(nèi)容真能讓學生們?nèi)ソ鉀Q生活中遇到的多少問題嗎?
在美國,,小學教育便設置了這樣一類課程,,例如如何解決沖突,如何解決壓力,,還有如何同知心朋友交流,、學會制定計劃并行動、學會享受自然之美,、如何相信自己的判斷,、如何將想法明確地告訴對方等等,除了這些基本的生活技能,,還開設關(guān)于品格教育的課程,。如同理心、尊重,、勇氣,、幽默、責任感,、毅力,、忠誠、誠實,、合作,、寬容、公民意識和原諒等等,,以上這些課程在我們的教材中是看不到的,,甚至連我們的大學生和研究生都還需修煉,。在生活中,種種行為規(guī)范其實就是從很小就開始潛移默化了,,并不是像我們只是喊喊口號,,或者只是關(guān)注些現(xiàn)實生活中并不多用的“琴棋書畫”。事實上,,中國家長很多年前已經(jīng)意識到不要“輸在起跑線上”,,但是怎么樣才算不輸在起跑線上,只有培養(yǎng)孩子好的習慣,、自信和健康的體魄,,以及興趣、獨立思維和健全的人格,,才算真正的不輸在起跑線上,。而當今中國卻是歪曲其本意,拔苗助長,。做了很多完全是違背孩子興趣與意愿的東西,,他們從小就讓孩子參加各種各樣的補習班,也不管孩子是否喜歡,。只要他們認為是對的,,就會不惜一切人力物力財力去努力實現(xiàn)他們自身的愿望,而不是孩子的愿望,。
教育的目的不僅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重要的是為了思想、精神和文化的傳遞,,即思想的力量,、思想的美、思想的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條理。在一個課堂紀律良好的班級,,學生們聚精會神得在學習二次方程的解法,,也順利掌握了方法。但是教師教會他們解法的意義是什么?這是否就是教育的結(jié)果?掌握解二次方程式的方法,,只是磨練大腦的過程,不是我們學習的最終目標,。所以我們不能把學生變成為了學習知識而學習知識,,為了考試而考試。這個觀點,,北大教授鄭也夫已強烈地呼吁過,,不要把孩子變成“考試的機器”,。
當然中國的教育在這幾年里也正悄悄發(fā)生著巨大的變化,高考制度也在不斷改革中,。從以前由全國統(tǒng)命題發(fā)展到現(xiàn)在由各省市自主命題,,很多重點大學還開始了自主招生的項目。都向我們展示了中國教育的“進步”,。但是相比國外教育,,我們還是相差得較遠。幾年前,,美國一支研究小組特意派隊來中國,,調(diào)查中國的教育現(xiàn)狀?;厝ブ?,交出了一篇3萬字的論文--中國還不足為懼,因為中國式的教育都是填鴨式的,。所有的教育都是圍繞高考指揮棒在轉(zhuǎn),,徹頭徹尾違背了教育的本質(zhì),完全偏離了育人的目標,。那種超前教育和額外教育把天真爛漫,,充滿活力的孩子培養(yǎng)成呆若木雞的考試機器。而最終被認為判斷“教育”成功與否的高考,,考得卻是他們一輩子都用不到的知識,,而這些一輩子都不用的知識卻可能決定了他們一輩子。但最基本的與人溝通能力,,演講能力,,基礎(chǔ)興趣愛好,這些影響人一生的東西卻在教育過程中嚴重缺失,。最后美國研究小組得出結(jié)論:中國目前的教育體制嚴重抑制了其發(fā)展,,所以現(xiàn)階段無需畏懼中國。
??前段時間,,央視一臺節(jié)目提出了,,對“中國式過馬路說不”為什么義務教育普及了那么多年。大學教育開放了那么多年,,卻連最基本的行為規(guī)則都沒有掌握好,。而越來越多的國人踏出國門之后,發(fā)現(xiàn)國外的人們是那么謙讓,、有禮,、包容。再對比國內(nèi),反而只有幾百年歷史的西方國家看上去比上下五千年歷史的中國更像是有文化底蘊,。就像在英國,,可以微笑地接受陌生人和你擁抱、和你擊掌;在那里,,坐公車不要排隊,,因為大家都謙讓地讓彼此先上;在那里,你可以對英國人說:你們的食物是垃圾食品(English?food?is?rubbish),英國人卻很有風度地笑笑回復到:我喜歡中國食物(I?love?Chinese?food)?,。
????國外教育從幼兒到中學的培養(yǎng)重點是讓學生按照自己的本能自由發(fā)展和創(chuàng)新能力,。反而把知識的傳授放在次要。同時在知識的傳授上,,他們更注重對學生的激發(fā)和引導,,引導學生去自己尋找答案,發(fā)現(xiàn)答案,。在這個過程中,,培訓學生的一種探索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同時也發(fā)展學生學習的主觀能動性,??磭鴥?nèi)的教育,卻是一味地灌輸知識,,學生通過死記硬背掌握知識,,但是這種單純靠記的方式只能用來應付考試,對學生來說,,不是所有的知識都是靠記憶能夠掌握的,,沿有用于實踐的知識,是很容易被遺忘的,。
而高中和大學更是對學生培養(yǎng)的關(guān)鍵時刻,。初中階段,大部分學生還是處于對自我比較懵懂的一一個階段,,自我認識還不是很清,,到了高中階段,自我個性和意識的快速萌發(fā),,使得學生的自主性越來越強,。這個時候老師的作用更是要從激發(fā)引導中下手,而不是去強壓給學生,。學生應該是學習的主體,,要讓他們愿學、想學,、要學,。而在這個過程中,,家長的作用也是舉足輕重,,不可獲缺的,。呼吁家長們在百忙之中,抽出點時間陪孩子聊聊天,,打打球,,一起玩耍或當孩子忠實的傾聽者,,這都會給孩子的成長帶來正能量,。在這里,我呼吁各位家長,,在覺得孩子是全家人的希望和未來時,,能夠調(diào)轉(zhuǎn)過來,思考一下自己其實是孩子的未來,,家長的行為舉止都在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孩子的成長,,現(xiàn)在的“你們”可能就是“孩子”未來成長后的樣子。
????現(xiàn)在整個教育界都已經(jīng)意識到學生的自由發(fā)展和個性發(fā)展的重要性,。特別是英美等西方發(fā)達國家,,他們在人受教育的曲線上,就傳授專業(yè)知識這一點上是由疏到密,。而在能力思維和人格培養(yǎng)上,,是由密到成功。
?俗話說,,成功者總是奮力去找方法,,失敗者總是奮力去找借口;成功者將想法立即付諸于行動,失敗者總是在猶豫不決,。所有的成功來自于勤奮,。在哈佛的夜晚,最耀眼的不是舞會的歡聲笑語,,也不是LV的名包和豪華的跑車,,而是100座圖書館的溫暖燈光。座無虛席的圖書館,,四處可以看到奮筆疾書的學生,,半夜2點的哈佛校園,才是夜晚的開始;哈佛早晨的草坪上,、走廊里,、長椅上躺著疲憊的學生,可以看出昨晚整夜奮戰(zhàn)的痕跡,,路人們都輕輕而過,,從不會有人去打擾他們的休息,。
目前我的學校課程改革已做的小有成就,成績有所突出對于每一個教育工作者來說,,我們更加覺得自己的責任重大,,要努力去回歸教育的本源,還需我們不斷地向各行各業(yè)宣傳,、呼吁教育的真正目的是什么,。但我堅信,在不久的將來,,中國的教育一定會趕上和超越西方各國,,傳承我們中國五千年的文化歷史。
???????????????????????????????????二年級 高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