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今年3月份有幸讀到《為什么學生不愛上學》這本書,,當我第一次看到這本書的時候,,其貌不揚的書皮并沒有引起我太多的注意,但是當我靜下來讀完第一章的時候,,我已經(jīng)被這本書的內容深深吸引,。下面我分享一下讀完此書的感悟。
? ? ? ? ? ? ? 1.人腦并不善于思考,。
? ? ? ? ? ? ? 這是我聽過的最匪夷所思的觀點,,我們總在說:讓我想一想!請同學們思考一下等等。但是,,大腦天生卻不是為思考而生的,,那么,我們的大腦每天為我們解決這么多問題,,甚至可以幫我們搞這么多創(chuàng)新發(fā)明,,難道不是大腦思考而來的結果嗎?其實不然,,當我們以為我們在思考問題的事候,,我們只是在依靠大腦強大的記憶功能而已,當我們能在大腦的記憶區(qū)找到既定的方法或者答案的時候我們會盡量避免去思考,,因為思考很費力而且不靠譜。而在記憶區(qū)找尋答案卻很快而且比較正確,,所以,,大腦更善于檢索記憶而不是去思考!
? ? ? ? ? ? ? 2.大腦是如何記憶的?
? ? ? ? ? ? ?大腦分為工作區(qū)和記憶區(qū),那么,,當我們的大腦接收到外部環(huán)境的刺激時,,我們的大腦工作區(qū)就開始工作了,他的工作就是將外部刺激進行拆分,,然后從記憶區(qū)所儲存的記憶內容進行挑選并整合,,所以我們也可以把大腦工作區(qū)想象成電腦的內存,而大腦的記憶區(qū)就相當于電腦的硬盤,。外部刺激我們可以理解為我們遇到的各種“問題”!
? ? ? ? ? ? ? 3.學生喜歡什么樣的問題?
? ? ? ? ? ? ? 剛才說過,,我們的大腦不是為思考而生的,但是,,我們的大腦卻喜歡做一些與思考有關的事,,那么,究竟什么樣的問題可以引起我們的興趣?答案就是:問題不應該超出我們的前認知(背景知識),,讓我們可以在電腦的記憶區(qū)找尋相關記憶去幫助我們理解問題,,并且,問題不能過于簡單,,可以讓我們意識到問題是可以解決的,,而且我們能夠在成功解決問題后獲得成就感,。問題只有滿足以上的條件才是一個我們愿意去解決的好問題!
? ? ? ? ? ? ?讀完此書之后,我有了一些反思,,我似乎為一些教師的失敗教學行為找到了原因:1.備課時一定要備學生的前認知,,因為你設計的問題如果不基于學生的前認知,那么你的問題是無效的,。2.一節(jié)課應盡量設計成“問題串”式課堂,,讓學生持續(xù)體驗成功解決好問題的成就感和愉悅感。3.我們不應該總責備學生為什么記不住我們所講的內容,,因為你講的內容可能沒有帶給學生足夠的刺激,,或者學生沒有成功地將大腦中工作經(jīng)驗區(qū)的知識轉存到自己的記憶區(qū),這才是關鍵,。(二年級組 ? 趙龍)